

13.屬于內源性致熱原的是
A.細菌
B.壞死組織
C.腫瘤壞死因子
D.抗原抗體復合物
E.炎性滲出物
【正確答案】C
【考點定位】發(fā)熱
【答案解析】
①選項C:內源性致熱源,簡稱內熱源(EP):為小分子物質,由中性粒細胞、嗜酸粒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所釋放又稱為白細胞致熱源,如白細胞介素-1(IL-1)、腫瘤壞死因子(TNF)、干擾素 (IFN)和白細胞介素-6(IL-6)等細胞因子,這是目前已明確的四種主要EP,其特點為分子量較小,可通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于體溫調節(jié)中樞,使體溫調定點上升,導致產熱增加,散熱減少,體溫上升(C對),故本題選C。
②選項A、B、D、E:外源性致熱原的種類甚多,包括:各種微生物病原體及其產物,如細菌、病毒、真菌及支原體等;炎性滲出物及無菌性壞死組織;抗原抗體復合物;某些類固醇物質;多糖體成分及多核苷酸、淋巴細胞激活因子等。
14.感染性發(fā)熱最常見病原體是
A.病毒
B.立克次體
C.細菌
D.真菌
E.肺炎支原體
【正確答案】C
【考點定位】發(fā)熱
【答案解析】
①選項C:各種病原體如病毒、立克次體、細菌、螺旋體、真菌、寄生蟲等引起的感染,無論是急性還是慢性,局部性還是全身性,均可引起發(fā)熱,其中以細菌最常見(C對),故本題選C。
②選項A、B、D、E:各種病原體如病毒、立克次體、細菌、螺旋體、真菌、寄生蟲、肺炎支原體等均可引起發(fā)熱,其中以細菌最常見。
15.能直接作用于體溫調節(jié)中樞物質是
A.病毒
B.炎性滲出物
C.抗原抗體復合物
D.壞死物質
E.干擾素
【正確答案】E
【考點定位】發(fā)熱
【答案解析】
①選項E:內源性致熱源,簡稱內熱源(EP):為小分子物質,由中性粒細胞、嗜酸粒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所釋放又稱為白細胞致熱源,如白細胞介素-1(IL-1)、腫瘤壞死因子(TNF)、干擾素 (IFN)和白細胞介素-6(IL-6)等細胞因子,這是目前已明確的四種主要EP,其特點為分子量較小,可通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于體溫調節(jié)中樞,使體溫調定點上升,導致產熱增加,散熱減少,體溫上升(E對),故本題選E。
②選項A、B、C、D:細菌及其毒素、病毒、真菌、螺旋體等微生物,免疫反應,某些藥物,壞死物質等,統(tǒng)稱為外熱源,外源性致熱原多為大分子物質,特別是細菌內毒素分子量非常大,不能通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于體溫調節(jié)中樞,而是通過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、嗜酸性粒細胞和單核一吞噬細胞系統(tǒng),使其產生并釋放內源性致熱源,通過下述機制引起發(fā)熱。
完整版答案及解析請掃碼添加老師獲取
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↓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絡,如涉及侵權問題,請聯(lián)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。
11.36MB 下載數(shù)4561 下載
8.63MB 下載數(shù)2457 下載
17.71MB 下載數(shù)6945 下載
請掃碼進入刷題通關模式
立即掃碼 下載資料